實干映初心 實事暖民心
以民生服務促進社會有序治理
來源: 新法治報·贛法云 | 日期: 2025年09月19日 | 制作: 聶琪 | 新聞熱線: 0791-86847870
原標題:
實干映初心 實事暖民心
宜春市袁州區新坊鎮以民生服務促進社會有序治理

在宜春市袁州區新坊鎮東墉村“幸福院”里,83歲的王奶奶經常和老姐妹們一起聽戲聊天,她聲音洪亮,精神飽滿。
就在一年前,王奶奶還經常待在家里不出門,做一頓飯吃一天,小病小痛不斷。隨著新坊鎮開展優化農村“一老一小”關愛服務試點,村里的幸福食堂重新開業了,王奶奶的生活逐漸改善,越來越有精氣神。
2024年以來,新坊鎮黨委聚焦“一老一小”群體,在東墉、澤布兩村開啟試點,利用撤并后的農村閑置校舍等資源,因地制宜,為留守老人、留守兒童打造服務平臺,舊校舍煥新成了“幸福院”
近年來,新坊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民生服務促進社會有序治理, 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陽光政務獲群眾稱贊
為持續推動政務公開與服務民生深度融合,日前,新坊鎮組織開展“固定開放月”活動,通過實地探訪人大代表聯絡工作站、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鎮消防站等民生服務陣地,讓群眾切身感受陽光政務的暖心成效。
走進新坊鎮人大代表聯絡工作站,屏幕上醒目的“民意收集-分類交辦-跟蹤督辦-結果反饋”流程圖,清晰展現了群眾意見處理機制。
“我們建立了‘周接待、月匯總、季回訪’制度,群眾留言、代表入戶走訪收集的意見都會在這里形成臺賬。”工作站負責人介紹。人大代表定期公示履職清單、公開辦理進度的做法,贏得群眾交口稱贊“說話有人聽、難事有人管”。
在新坊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的版畫創作室內,大家參觀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胡小剛的“鄉村振興”主題版畫。作為當地特色文化站點,這里打造了集創作培訓、作品展覽于一體的服務平臺,常態化開展“版畫進校園”“農民版畫展”等主題活動。
在新坊鎮消防站,消防員向群眾代表講解了家庭防火知識,同時指導他們練習滅火器使用、逃生繩結系法等自救技能。
新坊鎮通過打造透明化政務平臺、多元化文化陣地等,讓群眾在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中感受到政務服務的溫度。
服務好“一老一小”
2024年以來,新坊鎮黨委聚焦“一老一小”群體,在東墉、澤布兩村開啟試點,利用撤并后的農村閑置校舍等資源,因地制宜,為留守老人、留守兒童打造服務平臺,舊校舍煥新成了“幸福院”。
東墉村的“幸福院”建成后,該鎮組建了以村“兩委”干部、黨員為骨干的志愿服務小組。除為院內老人提供志愿服務外,還動員鄰里或低齡老人,幫助和關愛鄰近的失能、半失能老人,在本村基本實現了為老服務全覆蓋。
“依托幸福院開辦的幸福食堂不僅解決了村里老年人的吃飯問題,也豐富了他們的精神和文化生活,為在外創業就業的子女解除了后顧之憂。”東墉村黨支部書記習文學介紹。
在服務“一小”方面,東墉村干部、黨員志愿者一對一了解每位留守兒童和困難兒童的需求,依托“幸福院”,整合“童心港灣”“四點半課堂”和專業志愿服務隊伍等資源,為留守兒童和困難兒童提供心理疏導、體育健身、課業輔導等多方位服務,讓他們感受到社會的溫暖。
新坊鎮黨委建立了“上級資金貼補一部分,鄉鎮、村級資金解決一部分,社會捐助一部分,‘幸福院’創收一部分”的多元籌資機制,并通過收集活動資料、實地查看成效等方式,對東墉村“一老一小幸福院”運營效果進行長期跟蹤測評,根據測評結果及時改進,真正實現“老有所養、幼有所育”。
如今,東墉村“幸福院”已成為宜春市“一老一小幸福院”示范院點。
“小網格”撬動大治理
新坊鎮依托各村黨支部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調解網格,確立村黨支部書記作為調解網格責任人,各村確定3名黨員為網格調解員,將全鎮27個網格調解納入基層黨組織的領導,切實解決因地域面積廣、人員緊張、工作場所限制等導致的糾紛調處不到位問題。
為了處理好糾紛,該鎮建立集鎮矛盾糾紛調解室,將群眾接待大廳、矛盾糾紛調解室、心理咨詢室于一體的多功能室有效整合,實現基層黨建、人民調解、司法調解、訴前調解、信訪調處等多項工作整體聯動,確保糾紛調解在黨的領導下穩步推進。
在人員配備上,該鎮聘請群眾威信高、基層工作經驗豐富的村干部擔任專職人民調解員,由鎮里懂法律、懂政策的黨員干部作為后備調解員,形成調解梯隊,為多元調處提供人才支持、法律支撐,扎實推進人民調解工作。
新坊鎮在12個村分別設立矛盾糾紛調解站,充分發揮“一村一法律顧問”專業優勢,將調解工作縱向延伸至微網格,真正打通調解工作的“神經末梢”,努力將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
根據現實特點新坊鎮,將矛盾糾紛劃分為家庭矛盾,鄰里矛盾和社會矛盾三大類,根據矛盾類別設置專項調處員。該鎮以家族為單位,由家族推選出德高望重的成員擔任家族調處員;以村內網格為單位,由網格長擔任鄰里矛盾調處員;以村為單位,由鄉賢“和事佬”任社會矛盾調處員助力矛盾化解,進一步激發調解網格效能,實現“小網格”撬動大治理。
聚焦群眾急難愁盼
位于新坊鎮域主干道宜安路交會處的新林路口和三和路口,是連接3個行政村、2所學校及鎮衛生院的交通要道,日均人流量較大。但這兩處路口因照明設備損壞,存在夜間交通事故安全隱患。
“現在路口的路燈亮起來了,晚上出門再也不用擔心摸黑走路,新坊鎮政協工作聯絡組真是為我們辦了件大實事!”看著新安裝的路燈在夜空中灼灼亮起,新坊鎮新坊村村民交口稱贊。
這是新坊鎮政協工作聯絡組聚焦群眾急難愁盼,辦理民生實事的一個縮影。
新坊鎮路口村新村組那條狹窄破舊的組級公路,因年久失修,路面坑洼、狹窄難行,每逢雨天更是泥濘不堪,村民出行、農產品運輸都困難重重,嚴重制約著當地的發展。
新坊鎮黨委、鎮政府積極回應群眾期盼,對全長860米的路段展開全面改造。
2024年底,嶄新的公路建成通車,不僅改善了沿線群眾的生活和出行條件,更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全新活力,成為聯結城鄉、促進發展的堅固橋梁。
新坊鎮扎實推進各項民生工程,2024年,該鎮完成澤布院前至合浦造紙廠2.267公里瀝青路面改造工程、南廟至萱溪至里睦專項公路路面硬化、鄉道盧竹潭至里睦道路養護、新坊鎮大背橋和萱溪大背頭蓋板明涵危橋改造,落實彬江至新坊產業路的征地工作及5個村總21處錯車道工程。
唱響“五色新坊”
今年4月24日至26日,一場以“油香傳千里,鄉愁在新坊”為主題的大型趕集日——“油貨鬧”在新坊鎮舉行。
活動由新坊鎮黨委、鎮政府牽頭,在新坊集鎮設特色“油貨街”,組織本地商戶及周邊鄉鎮特色小吃攤主入駐,集中展銷傳統油貨及本地農副特產,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版畫體驗、鄉村市集等元素,打造具有新坊特色的本土民俗集市。
據統計,新坊鎮“油貨鬧”活動累計接待游客7萬余人,30余個微信公眾號(視頻號)、60多個抖音賬號進行宣傳報道,有力地將“油貨”這一傳統美食升級為兼具文化價值與經濟屬性的特色IP,讓“土字號”鄉土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綻放了新光彩。
為探索鄉村發展新路徑,新坊鎮黨委、鎮政府借助統戰資源,創新“文化+產業”融合路徑,將傳統美食“油貨”打造成鄉村振興的特色名片,把每年農歷三月廿七至廿九定為一年一度的大型趕集日“油貨鬧”,激活鄉土文化與產業發展“雙引擎”。
新坊鎮依托新坊農民版畫、高富村紅色研學示范點、狀元楫湖、路口荷花等資源,深入實施“文化+旅游”策略,引導村民開發餐飲、住宿、娛樂等服務業,完善道路、沿路配套設施等基礎建設,借助新媒體力量將“五色新坊”品牌擦亮、唱響。
(文/鐘小蘭 記者李光明)
編輯:聶琪
校對:王小明
復審:全來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