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檢路上 守護“明日之光”
贛州市人民檢察院第七檢察部主任鄔海瑩深耕未檢工作入選全國人才庫
來源: 新法治報·贛法云 | 日期: 2025年09月23日 | 制作: 聶琪 | 新聞熱線: 0791-86847870

鄔海瑩在活動后與小朋友們合影(圖/受訪者提供)

2016年以來,贛州市人民檢察院第七檢察部(未成年人檢察部門)主任鄔海瑩一直在專注做一件事:守護未成年人不受侵害,助力涉罪未成年人重歸正途。
從事未成年人檢察工作9年來,她總共辦理了1500余件涉未成年人案件,數十名迷途少年在檢察機關幫教下重獲新生,先后為被害人爭取司法救助金90余萬元,組織在校師生接受未成年人保護法治教育達300余萬人次。
鄔海瑩靈活運用“四大檢察”職能,深耕未檢工作。今年6月,鄔海瑩入選全國未成年人檢察人才庫。
人物簡介
鄔海瑩,女,1988年3月生,中共黨員,法學碩士,從檢13年,現任贛州市人民檢察院第七檢察部(未成年人檢察部門)主任。先后獲評全國維護婦女兒童權益先進個人、江西省新時代“贛鄱先鋒”、江西省檢察機關未成年人檢察業務標兵等國家級、省級榮譽7項,是江西省首位入選“中法五十名檢察官”國際交流項目的檢察人才。今年6月,她入選全國未成年人檢察人才庫。
挽救歧途少年歸正途
8月15日,記者見到鄔海瑩時,她那一頭利落的烏黑短發襯得人英姿颯爽,圓框眼鏡后的目光鎖定在案卷材料里,指尖時而在紙張上勾勒,留下輕微的沙沙聲,眉眼間的專注透著股干練勁。
得知記者想了解未檢工作方面的內容,鄔海瑩熱情招呼記者落座,并利用工作間隙,向記者介紹起自己在未檢工作的經歷以及近些年贛州檢察機關未檢工作的成果。
2016年前后,贛州未檢工作處于起步階段,剛參加工作4年的鄔海瑩被抽調辦理涉未成年人案件。彼時,贛州未成年人犯罪和被侵害的案件時有發生。其中,在2017年發生的一起未成年人聚眾斗毆案件,讓鄔海瑩印象深刻。
當時,年僅17歲的少年小宇(化名)在社會上結交了一些朋友,經常廝混在一起。某天,一名伙伴因受到他人欺負,向小宇等人求助。小宇等人便集結人手為其出頭。小宇一方失手將對方一人打傷致死。雖然不是小宇下的手,但小宇也被以同案犯看押。
鄔海瑩接手此案后發現,小宇系未成年人且初犯,也不是致人死亡的人員,主觀惡意小。“這孩子并非罪大惡極,若一味地一判了之,將給他的人生帶來不可挽回的傷害。”鄔海瑩思考,是否可以對其作附條件不起訴。
隨后,鄔海瑩找到被害人家屬,聽取他們的意見。被害人家屬對此表示質疑,鄔海瑩向對方耐心釋法明理。經過4次調解,終獲被害人家屬理解。在之后6個月的幫教期里,鄔海瑩時常帶小宇去養老院做公益,緊密關注他的思想動向。
考察幫教期滿后,因小宇表現良好,檢察機關決定對其作出不起訴決定,小宇順利回歸了正途。
為科學助力涉罪未成年人幫教工作,2025年,鄔海瑩推動贛州檢察機關在全省率先引入涉罪未成年人附條件不起訴監管平臺及專職駐檢察院司法社工工作模式,通過AI預警和定位系統,實現“社會調查-司法決策-跟蹤幫教”全流程可視化。
“我們不僅要讓涉罪未成年人知錯,更要幫他們找到人生的方向。”鄔海瑩說。令人欣慰的是,目前,96名附條件不起訴未成年人在考察期內再犯率為零。
讓受傷孩子不再“二次流淚”
2019年,12歲的男孩小天(化名)長期被父親家暴。在偵查初期,小天被多次詢問事件經過,身心疲憊。
在審查起訴環節,鄔海瑩發現有一些案件細節需要再找小天確認,但當鄔海瑩聯系對方時,小天及其母親都非常排斥,拒絕再次接受詢問,導致有部分事實無法及時核實,影響了案件辦理進程。
“以前辦案,孩子遭侵害后,要先去公安機關做筆錄,再到醫院檢查,還要找心理老師疏導,一整套流程下來,孩子要多次回顧受侵害過程。”鄔海瑩語氣沉重地說,她知道再次找被害人確認案情,對于孩子的心理來說是二次傷害,但為了將施害方繩之以法,這又是無法避免的過程。
如何盡可能地減少對受侵害孩子的打擾,但又能保證辦案流程的完整性?在辦理這起案件后,鄔海瑩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并積極參與方案謀劃。同年年底,由贛州市人民檢察院提出,市委政法委牽頭,協同13個市級部門,推廣建設“一站式”辦案救助中心。
“一站式”辦案救助中心依托于社會協同機制,在檢察院、公安局或醫院設立“一站式”物理空間,公安部門負責詢問,衛生健康部門開通醫療綠色通道,教育部門安排復學轉學安置等。如今,贛州已建成“一站式”辦案場所18個。
截至2024年,贛州市檢察機關通過“一站式”辦案救助中心,為未成年人提供救助157次,開展心理疏導440次,轉學安置14人。
“孩子少受罪,證據收集也更規范,這是我們最欣慰的事。”同年,這一創新做法被最高檢列為全國創新實踐基地項目。
織密未成年人保護網
“有的家長溺愛無度,有的家長常年在外打工對孩子不管不顧,也是造成孩子走上歧路或遭受侵害的原因之一。”9年的辦案經歷讓鄔海瑩發現,每個“問題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個不合格的家長。
鄔海瑩表示,從近年侵害未成年人案件情況看,其中留守兒童占比居高。“因此,我們既要從孩子入手做幫教,又要為家長做家庭教育指導,兩頭都得抓。”
今年6月,擔任某中學法治輔導員的鄔海瑩,在上完法治課后接到老師反映,某班的14歲學生小浩(化名)長期留宿街頭或借宿同學家,家長對其不管不顧。鄔海瑩介入了解后,從其父親口中得知,原來小浩網癮嚴重,不服家長管教,將小浩趕出家門是為了教育小浩。
“你不能把孩子丟在外面任他自生自滅!”鄔海瑩聯合學校老師、派出所民警約談小浩父親,對其進行批評教育,督促其履行家長責任。同時,找到小浩,勸解其體諒父母,回家居住。后來,根據小浩家長及小浩本人意愿,小浩進入專門學校接受教育。
挽救一個孩子就是挽救一個家庭,而挽救千千萬萬個家庭,離不開政府、社會、學校共同發力,同時也要孩子懂得自我保護。
一直以來,鄔海瑩將普法宣傳作為自己干好未檢工作的一個重要陣地,她先后走進60余所學校、10余個社區,撰寫43個法治課件,推出55期“空中法治小課堂”,線上線下覆蓋師生300余萬人次。
從幼兒園到高中學校,從校園教育到家庭教育,都有著鄔海瑩的身影。預防校園欺凌、防范電信網絡詐騙、拒絕打架斗毆、禁毒等,都是她的普法話題。
除了課堂,贛州檢察機關未檢部門還在社會治理上下功夫。2022至2023年,針對未成年人文身問題,開展公益訴訟專項行動,在梳理1000余名涉罪未成年人信息后,推動衛生健康、市場監管等部門整頓相關經營者。其中,在鄔海瑩的指導下,贛州市章貢區人民檢察院辦理了一起未成年人文身案,經營者向被文身的孩子賠償6萬元,成為贛州首例此類案例。
從最初的摸索起步,贛州檢察未檢工作步步為營,如今已構建起“辦案+幫教+普法+協同”的全鏈條保護體系。這背后,是鄔海瑩等未檢人一路的辛勤付出。正如他們踐行的理念:“做好這份工作,溫度是底色,堅持是支撐,要以司法溫度守護少年‘明天’。”
(文/記者江國穩)
編輯:聶琪
校對:王小明
復審:程乘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