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慧敏:退休民警再上“調解崗”
來源: 新法治報·贛法云 | 日期: 2025年09月24日 | 制作: 聶琪 | 新聞熱線: 0791-86847870


廖慧敏正在調解糾紛(右二)(圖/受訪者提供)
“非常感謝廖警官耐心調解,幫我維護了權益!”日前,家住新余市渝水區城北街道龍泉灣小區的劉先生,緊緊握著廖慧敏的手,激動地說。
今年62歲的廖慧敏從新余市公安局退休后,始終沒放下“為群眾辦實事”的初心——他主動請纓加入新余市公安局渝水分局北湖路派出所糾紛調解室,憑借自身法律專長,一頭扎進基層社會治理的“主戰場”,用專業與耐心為鄰里化解矛盾糾紛。
從參與法律仲裁到深耕糾紛調解,從開展法治宣講到助力小區治理,退休后的廖慧敏在新的人生舞臺上持續發光發熱,用實際行動生動詮釋了退休不褪色。
當事人慕名前來“解心結”
9月19日上午,當新法治報記者走進新余市公安局渝水分局北湖路派出所糾紛調解室,滿頭銀發的廖慧敏戴著老花鏡,正專注地為一起糾紛的兩名當事人主持調解工作,現場還有一名輔警。兩名當事人因房屋露臺使用問題產生分歧,專程慕名而來,盼著廖慧敏能幫他們解開“心結”。
耐心聽完當事人雙方的訴求后,廖慧敏微笑著從法律角度對事情進行了詳細分析,僅用2小時便化解了這起糾紛。
“以往,在矛盾糾紛調處工作中,派出所的調解民(輔)警經常面臨這樣的尷尬:當事人會懷疑調解人員是否與對方相熟,是否存在說情的情況。這種不信任感往往讓調解工作事倍功半。”北湖路派出所副所長黃燕青介紹說,廖慧敏的到來,為這一難題的解決帶來了轉機。作為新余市公安局的退休老干部,廖慧敏既不隸屬于派出所,又與各方沒有利害關系,這種天然的中立地位更容易讓當事人產生信任感。
“我們派出所平均每天都有三四起糾紛需要調解,以前由我帶領兩名輔警開展調解工作。廖老來我們這里后,不但幫我們分擔了工作,還傳授了很多經驗給我們,調解成功率明顯提升。”黃燕青介紹說,“群眾看到廖老花白的頭發和胸前的黨員徽章,先信了三分;聽他專業又接地氣的法律解讀,信任度就更高了。”
讓雙方在法律框架內心服口服
“調解不是‘和稀泥’,得讓雙方在法律框架內心服口服。”這是廖慧敏調解工作的“金標準”。他始終以法律為準則、以情理為紐帶,用“匠心”化解每一起糾紛。
今年上半年,北湖路派出所轄區發生一起鄰里打架糾紛。當事雙方情緒激動、劍拔弩張,一方甚至揚言達不到自己的訴求決不罷休。派出所和社區干部多次介入調解,均因雙方互不相讓而擱置。
8月,派出所請廖慧敏出面調解這起糾紛。詳細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之后,廖慧敏沒有急于下結論,而是認真梳理糾紛經過,對照法律條文厘清雙方責任,制定出不偏不倚的調解方案。
隨后,廖慧敏多次上門溝通,既講法律規定,又談鄰里情誼,最終解開了雙方的心結。
“其實大家都是好面子,就是一口氣咽不下去。”廖慧敏分析說,“法律給出了公平的框架,我根據法律相關規定為他們詳細分析了其中的利害關系,又從感情上給他們分別做工作,讓他們真正意識到鄰里關系的重要性。可能是我年紀大一點,經歷的事情多一點,他們慢慢都對我產生了信任,聽從了我的勸解。”
就這樣,一場長達半年的糾紛,在他的調解下迎刃而解,兩名當事人笑著握手言和。
調解堅持“法理情”相融
單純講法律,往往顯得冷冰冰;單純講人情,又容易失去原則。在廖慧敏看來,調解工作最重要的是要做到法、理、情相統一,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此前,患者劉先生因手術失敗導致肌肉萎縮,多次找相關醫院協商無果。陷入絕望時,他找到了廖慧敏。了解情況后,廖慧敏沒有簡單地代其維權,而是手把手教他如何收集證據、如何走法律程序,全程提供指導。更重要的是,通過這個過程,劉先生學到了依法維權的方法,重拾了對法律的信心。后來,他特意送來一面印著“法為天平 情系百姓”字樣的錦旗,握著廖慧敏的手哽咽道:“您不僅幫我討回了公道,更讓我感受到了法律的溫度。”
每天早晨,廖慧敏總是早早來到調解室,仔細翻閱當天要處理的案件;晚上,他又經常加班整理當天調解的卷宗材料。即使回家后,他也會抽時間學習最新法律法規。據統計,一年多時間,他參與成功調處各類疑難糾紛20余起,涉及金額超600萬元,調解成功率達98%。
“銀發生輝”在基層
從基層法院到市委政法委,再到公安機關,廖慧敏的職業生涯始終與法律和綜治工作緊密相連。30多年的政法工作,不僅讓他練就了精準的法律研判能力,更培養了他對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的深切共情。
2024年4月退休當天,不少同事朋友都勸他:“辛苦了大半輩子,該享清福了。”但是,僅僅休息了幾天,廖慧敏就主動找到組織說:“我身體還好,法律業務也沒丟,能不能給我安排點力所能及的工作?”于是,他選擇了基層派出所調解室這個“小舞臺”,準備干一番“大事業”。如今,在北湖路派出所轄區,廖慧敏已經成為小有名氣的“廖老師”。群眾有了矛盾,常常會說:“找廖老師評評理去!”
“我這個人不打牌不打麻將不釣魚,最大的愛好就是鉆研法律,能為群眾解決實際問題,這就是我最大的幸福。”廖慧敏說,他在基層法院工作過9年,其間辦理了大量案件,一直對法律工作“情有獨鐘”。在退休前一年,他還特意考取了基層法律工作者證。依托豐富法律實踐經驗與市法律專家庫成員身份,他主動加入新余仲裁委員會,專啃全市重大疑難案件“硬骨頭”。
今年8月份,廖慧敏所住的小區物業公司撤離了,小區管理一度陷入混亂。廖慧敏立即挺身而出,牽頭成立了小區物業管理委員會,在提升物業服務水平、改善小區人居環境、維護業主合法權益等方面成效顯著,贏得了街辦、社區和業主的一致贊譽。
此外,作為新余市公安局機關老干部法治宣講志愿隊核心成員,廖慧敏只要有空就會走進監獄、學校、社區、農村,用“家常話”解讀法律條文,將法律知識送到群眾身邊,讓法治精神在基層落地生根。
從政法戰線到矛盾前沿,改變的是身份,不變的是為民服務的初心;從青絲到銀發,改變的是容顏,不變的是對公平正義的追求。廖慧敏用30年的法律功底和一顆赤子之心,在平凡的調解崗位上繼續書寫著退休不褪色。
(文/吳小浪 首席記者龔辰欣)
編輯:聶琪
校對:王小明
復審:朱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