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之智澆灌贛鄱之花
來源: 江西日報 | 日期: 2025年09月30日 | 制作: 賈辛 | 新聞熱線: 0791-86847870
農家小院,幾張小板凳圍坐成圈,拉家常式的“微宣講”釋放出暖民心的大能量;田間地頭,網絡直播熱熱鬧鬧,特色農產品插上飛向全國的翅膀;
活力校園,一次次特色的非遺體驗,帶領孩子們感受傳統文化魅力;居民樓下,一場場精彩的文藝演出,持續增強群眾的文化獲得感;
…………
文化如水,潤物無聲;文明如潮,弦歌浩蕩。今年以來,我省探索建立“四個100”文化導師直達基層機制,實施400名省級文化導師下鄉計劃,精準對接群眾需求,推動優質文化資源直抵民心,持續擦亮“德潤贛鄱”文明品牌,助力基層社會治理,以文化之智澆灌贛鄱之花。
理念革新,把文化勢能轉化為發展動能
對于發展中的問題,以發展的眼光看待,用發展的辦法破解。
隨著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一個現實課題擺在眼前:如何讓人民群眾享有更加充實、更為豐富、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解決基層文化陣地資源匱乏、人才短缺、內容單一、供需錯位等難題。
觀念引領發展,創新推動實踐。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江西省“四個100”文化導師下鄉計劃于今年2月啟動,聚焦“宣講、新聞、文藝、非遺”四大領域,各遴選100名優秀人才組成省級文化導師團,采用“4+1”結對模式,服務縣級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實現全省100個縣(市、區)全覆蓋。
這是一條滿足群眾精神需求的革新之路——
我省因地制宜創新工作機制,構建“選育管用”全鏈條服務體系,由省委宣傳部、省文明辦、省教育廳、省社科聯、省文聯、省委黨校、江西日報社、江西廣播電視臺等9家單位聯合部署匯聚高校教授、中國新聞獎獲得者、知名藝術家、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等多元人才,建立“雙向選擇+動態調整”機制,確保導師專長與地方需求高度匹配。
這是一次增添基層發展動能的探索之旅——
瞄準做好“文化+”文章是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重要路徑,全省各地釋放“四個100”文化導師下鄉計劃的乘數效應,優化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為產業發展注入更多文化內涵,提升發展品質,達到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雙贏的效果。
專業人才下沉,發展活力迸發。截至目前,全省文化導師累計開展線下活動6100余場,線上活動2600余場,直接惠及群眾超百萬人次。
“‘四個100’文化導師下鄉計劃,是我省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關于‘推動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的重大創新,也是我省文明實踐工作提質增效的重要舉措,省委宣傳部每年投入1200萬元資金保障項目實施,通過機制創新、模式變革和精準服務,讓基層文化人才隊伍不斷壯大,文化項目落地生根,文化陣地持續活化。”省委宣傳部文明實踐處有關負責人表示。
模式更新,推動群眾點單和導師接單精準銜接
“玉盤玉盤,心頭光,月光月光,亮汪汪……”
9月26日下午,分宜縣洞村鄉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傳出陣陣悅耳動聽的歌聲,小溪流合唱團的孩子們在省級文藝導師黃志清的帶領下,認真地學習專業聲樂知識。
這支來自大山的合唱團成立于2017年,近年來,受師資力量薄弱、生源不穩定等因素制約,排練時斷時續。這樣的困境在文藝導師到來后得以改變。
黃志清積極與有關部門商量對策,聯動下沉縣級文藝資源,聯合當地8名音樂教師,根據群眾點單內容,送活動、送服務。經過每周五固定教學日的訓練,合唱團水平大大提升,在當地舉辦了多場廣受歡迎的演出活動。
培育文藝技能,暢享文化生活。我省文化導師通過每年不少于60天駐點指導,廣泛收集群眾在理論宣講、新聞宣傳、文藝創作、非遺傳承等方面的具體需求,開展訂單式文化服務,實現從“送什么看什么”到“要看什么送什么”,助力完善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網絡。
面對吉水縣提出打造“清水龍蝦節”品牌的需求,新聞導師張立創新宣傳方式,帶領團隊拍攝宣傳片MV《若是吉水你沒來》等10多個融媒產品;宣講導師張旦丹挖掘文化內涵,制作理論宣講微視頻;文藝導師蔡芳推廣特色文化,編排地方特色歌舞;非遺導師宋加恩展示技藝,提高活動人氣。
群策群力之下,吉水縣“清水龍蝦節”吸引游客百萬余人次,帶動農產品銷售額超千萬元。
堅持需求導向,我省推出“團隊作戰、交叉賦能”的集成服務模式,以及“駐點指導+定期巡講+云端培訓”的混合聯動模式。同時,開發“江西省‘四個100’文化導師下鄉計劃一站式動態管理和服務信息化平臺”,實現全過程數字化管理,提升服務精準度和時效性。截至8月底,平臺已高效發起621場主題活動,精準觸達群眾2.7萬多人次。
思路煥新,變“送文化”為“種文化”
日前,“贛潮C位戰”文化導師百縣聯動直播活動正式上線。
位于崇義縣的活動首場直播——“云端探‘堡’?上堡有請”,于9月19日舉行,新聞導師童夢寧擔任主播,帶領當地融媒體團隊,聯動其他領域的文化導師,全面展示崇義的自然風光和人文風情。
“什么時候再播一場?期待繼續云游江西”……依托大江新聞客戶端為核心全媒體傳播矩陣,直播活動總閱讀量突破233萬,在網上掀起互動熱潮。
新思路帶來新變化。通過一次次突破局限、出新出彩的文化活動,文化導師在基層播撒下一顆顆種子,讓文明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激發出文化傳承發展的內生動力。
——人才培育提質增效。文化導師通過專題培訓、結對幫扶、觀摩研討、名師帶徒等多種形式培育本土骨干。龍南市非遺導師廖旺娣推行“師徒結對”,遴選5名米酒釀造老匠人帶20名青年骨干,為基層打造了一支“帶不走”的人才隊伍。
——文明新風吹拂鄉野。發揮文化導師的示范帶動作用,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各項活動,創作移風易俗主題作品,傳播文明風尚理念,潛移默化推動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理論宣講入腦入心。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持續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在宣講導師傅慧平的指導下,萬載縣發揚“喝茶看戲學理論”的優良傳統,打造“又見映山紅·大碗茶里的蘇區精神”主題宣講課程,讓群眾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聽懂黨的好聲音,牢記黨的好政策。
——跨界融合亮點頻出。定期組織文化導師座談策劃會與跨省域沙龍活動,拓展交流平臺。在婺源舉辦的一次跨省沙龍中,新聞導師王劍華提出“長視頻+短視頻”傳播矩陣,宣講導師王文生建議將農田打造成沉浸式藝術空間,廣西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周黎維提出“非遺工坊集群”,為當地以文塑旅探索新路。
“我們走上田間地頭、企業工廠,我們是播種者,我們是宣傳員,泥巴裹褲腿,汗水濕衣裳……”透過武寧縣文藝導師雷鴻堯創作的文化導師下鄉歌曲《我們是文化播種人》,既聆聽到文化導師扎根基層、服務人民的熱忱,也觸摸到贛鄱大地這場文化和基層雙向奔赴的生動實踐。
時代召喚,前進步伐更加堅定。執擎改革之筆,“四個100”文化導師下鄉計劃正不斷解出新答案。
(江西日報全媒體首席記者 宋思嘉)
編輯:賈辛
校對:聶琪
審核:吳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