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縣排名從90多名躍升至第2名,這個深山村靠什么逆襲?
來源: 江西日報 | 日期: 2025年10月07日 | 制作: 何山 | 新聞熱線: 0791-86847870

眼下正是晚稻收獲季,廣昌縣水南圩鄉張楊村一片熱火朝天。農戶們忙著收割晚稻、烘干稻谷,又是一季好收成。去年,張楊村村集體經濟收入達233.9萬元,是2019年剛剛脫貧摘帽時的19倍;在全縣村集體經濟收入排名中,張楊村從2019年的90多位躍升至第2位。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5年過渡期最后一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加快推進鄉村振興,首先是要發展富民產業。張楊村依靠發展特色產業,激活村集體經濟,帶動群眾增收,實現了從落后村到全省鄉村振興示范村的華麗轉身。

從“不敢種”到“搶著種”——因地制宜推動產業振興
“楊書記,明年種子給我加100畝。”“你又要100畝呀。”“不能全給他,我還要幾十畝。”……9月28日,張楊村黨支部書記楊秀香正和農戶一起在田間干活,有人打電話來要明年的制種指標,引得在場的農戶一番爭搶。
楊秀香笑著跟記者說:“今年,我們水稻制種面積有1300多畝,村里能制種的田都用上了,還把指標放到周邊幾個縣,像黎川、寧都,以及福建建寧……”
張楊村,藏在深山里,離縣城30公里。這里空氣清新、風景優美,無奈十幾年來一窮二白??招拇濉⒙浜蟠濉⑹《ㄖ攸c幫扶村,一度是它的代名詞。
發展滯緩源于沒有產業。在廣昌,白蓮、茶樹菇是當地主導產業,都需要壯勞力,可張楊村大多是留守老人,怎么辦?村兩委和省工商聯幫扶隊一合計,還得從農田上做文章。

“水稻制種是訂單農業,收入有保障,省工商聯有廠家資源,農戶又容易上手。”省工商聯干部、駐村第一書記張吉全坦言,隔壁福建省的建寧縣就是水稻制種大縣,有現成的技術支持。集思廣益后,產業方向有了眉目。
2022年,張楊村從水稻種業公司拿到435畝制種指標,試種3個新品種??蓻]想到,指標要來了,農戶卻不敢種。楊秀香把娘家親戚的地都包了下來,可還差一大截。
為了把指標分出去,村干部一戶戶上門動員,有的農戶“給面子”,種個五六畝,有的農戶油鹽不進——“你們村干部沒人懂,還敢搞這個?”“這個品種好不好,不知道,你們要保底2000元一畝。”
可是,保底的錢從哪里來呢?
當時,省工商聯組織企業捐贈了400萬元,準備給村里修路、建廠房。省工商聯領導當即拍板,從400萬元里拿出20萬元,入村辦公司賬,用來保底。“沒有這個20萬元肯定干不成,我們沒膽量也沒有底氣去干,萬一虧了,我吃不了兜著走。”楊秀香記憶猶新。
第一年一炮打響,村集體創收110萬余元,分完農戶的錢,村里還賺了10萬元。那保底的20萬元,一分沒動。第二年開始,農戶紛紛主動參與村委會的制種項目。“以前指標沒人要,現在搶著要。”楊秀香開心地說。

從“門外漢”到“土專家”——培育鄉村振興“造血者”
張楊村的產業能發展起來,離不開楊秀香這個帶頭人。當村干部前,楊秀香做生意,對種田一竅不通。第一年制種,她始終提心吊膽。
水稻制種,就是培育水稻的種子。制種插秧分父本、母本,需要人工授粉。“趕花授粉”是雜交水稻制種最關鍵的一個環節,直接關系著水稻的產量。
制種第一年,父本老早開了花,母本卻遲遲不開花。有經驗的農戶一看,就跑到村委會來嘲諷:“你們完蛋了,你們的種子不會授粉,這個種子沒用了。”這一下,楊秀香慌了神。后來,經過種業公司科普,他們才知道,父本、母本開花是有時差的,她這顆懸著的心才終于放回肚子里。村干部廖天順感嘆:“當時吃了不懂技術的虧。”

從那以后,楊秀香暗暗下定決心:要把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上。“我天天跟在人家后面學,跟種子公司的經理聊天,他們說到什么時候要做什么,我就拿本子全部記下來。”楊秀香說?,F在,她已經從水稻制種“門外漢”變成了“土專家”,還掌握了不少產業鏈資源,產業發展真正具備了“造血”功能。
在楊秀香的帶領下,村干部個個成了制種能手。“前兩年,我們每年要花一萬多元請技術指導。去年開始,全是自己干。”廖天順告訴記者。
收割季,村干部們忙得不可開交。有一天晚上,因為農戶誤操作,把烘干機搞癱瘓了,楊秀香趕緊找人搶修,一直忙到凌晨,可天一亮她又下田了。“要連夜修好,要不然人家沒法卸倉、上倉,谷子堆在這里會發芽。”楊秀香不怕自己辛苦,就怕農戶利益受損。
一心撲在村里,就顧不上小家了。楊秀香苦笑著告訴記者,因為太忙了,3歲的小孫女都不愿意跟她親近。記者問她后悔嗎?她說:“既然當了村黨支部書記,就要以大家為重,把村子發展好,帶領老百姓致富。”
從落后村到示范村——傳統村落煥發新生機
在農村,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
“我們一年到頭,就靠種田賺點錢,和普通水稻比,制種每畝多賺3000多元,很劃算。”農戶楊小模告訴記者。脫貧戶馮師傅今年71歲,去年老兩口靠制種賺了5萬元,開心極了,今年又多種了幾畝。他說,只要腿腳還利索,就會繼續制種。

2019年,張楊村農民人均收入不足1.2萬元,2024年已增長到3.08萬元。“老百姓賺錢了,村集體也賺錢了。”楊秀香高興地告訴記者,今年村集體經濟收入有望突破300萬元,“現在出門特別有面子,人家村的人都很羨慕,說我們村搞得這么好。”
“聽說家鄉發展得很好,還建了自己的烘干廠、食品加工廠,我就回來了。”今年3月,“90后”黃葉平不再外出務工,回到張楊村,成了最年輕的村干部?,F在,他一有空就跟著大伙去學制種,打算明年也加入。
如今的張楊村,早已大變樣,進村的水泥路擴寬了,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村里的小祠堂變成鄉風文明大講堂,富起來的村民很少再為雞毛蒜皮的小事慪氣,鄰里關系和睦。落后村成了示范村,前來“取經”的兄弟村絡繹不絕。黨員干部的威信更高了,張楊村黨支部還被評為了撫州市“紅旗黨支部”、江西省鄉村振興模范黨支部。

小村莊里藏著大氣象。在贛鄱大地,那些不起眼的小村莊,正在悄悄搭建屬于自己的大舞臺。隨著產業引擎的激活,鄉村振興將更有力量。
編輯:何山
校對:王小明
復審:全來龍

眼下正是晚稻收獲季,廣昌縣水南圩鄉張楊村一片熱火朝天。農戶們忙著收割晚稻、烘干稻谷,又是一季好收成。去年,張楊村村集體經濟收入達233.9萬元,是2019年剛剛脫貧摘帽時的19倍;在全縣村集體經濟收入排名中,張楊村從2019年的90多位躍升至第2位。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5年過渡期最后一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加快推進鄉村振興,首先是要發展富民產業。張楊村依靠發展特色產業,激活村集體經濟,帶動群眾增收,實現了從落后村到全省鄉村振興示范村的華麗轉身。
從“不敢種”到“搶著種”——因地制宜推動產業振興
“楊書記,明年種子給我加100畝。”“你又要100畝呀。”“不能全給他,我還要幾十畝。”……9月28日,張楊村黨支部書記楊秀香正和農戶一起在田間干活,有人打電話來要明年的制種指標,引得在場的農戶一番爭搶。
楊秀香笑著跟記者說:“今年,我們水稻制種面積有1300多畝,村里能制種的田都用上了,還把指標放到周邊幾個縣,像黎川、寧都,以及福建建寧……”
張楊村,藏在深山里,離縣城30公里。這里空氣清新、風景優美,無奈十幾年來一窮二白??招拇濉⒙浜蟠濉⑹《ㄖ攸c幫扶村,一度是它的代名詞。
發展滯緩源于沒有產業。在廣昌,白蓮、茶樹菇是當地主導產業,都需要壯勞力,可張楊村大多是留守老人,怎么辦?村兩委和省工商聯幫扶隊一合計,還得從農田上做文章。
“水稻制種是訂單農業,收入有保障,省工商聯有廠家資源,農戶又容易上手。”省工商聯干部、駐村第一書記張吉全坦言,隔壁福建省的建寧縣就是水稻制種大縣,有現成的技術支持。集思廣益后,產業方向有了眉目。
2022年,張楊村從水稻種業公司拿到435畝制種指標,試種3個新品種??蓻]想到,指標要來了,農戶卻不敢種。楊秀香把娘家親戚的地都包了下來,可還差一大截。
為了把指標分出去,村干部一戶戶上門動員,有的農戶“給面子”,種個五六畝,有的農戶油鹽不進——“你們村干部沒人懂,還敢搞這個?”“這個品種好不好,不知道,你們要保底2000元一畝。”
可是,保底的錢從哪里來呢?
當時,省工商聯組織企業捐贈了400萬元,準備給村里修路、建廠房。省工商聯領導當即拍板,從400萬元里拿出20萬元,入村辦公司賬,用來保底。“沒有這個20萬元肯定干不成,我們沒膽量也沒有底氣去干,萬一虧了,我吃不了兜著走。”楊秀香記憶猶新。
第一年一炮打響,村集體創收110萬余元,分完農戶的錢,村里還賺了10萬元。那保底的20萬元,一分沒動。第二年開始,農戶紛紛主動參與村委會的制種項目。“以前指標沒人要,現在搶著要。”楊秀香開心地說。
從“門外漢”到“土專家”——培育鄉村振興“造血者”
張楊村的產業能發展起來,離不開楊秀香這個帶頭人。當村干部前,楊秀香做生意,對種田一竅不通。第一年制種,她始終提心吊膽。
水稻制種,就是培育水稻的種子。制種插秧分父本、母本,需要人工授粉。“趕花授粉”是雜交水稻制種最關鍵的一個環節,直接關系著水稻的產量。
制種第一年,父本老早開了花,母本卻遲遲不開花。有經驗的農戶一看,就跑到村委會來嘲諷:“你們完蛋了,你們的種子不會授粉,這個種子沒用了。”這一下,楊秀香慌了神。后來,經過種業公司科普,他們才知道,父本、母本開花是有時差的,她這顆懸著的心才終于放回肚子里。村干部廖天順感嘆:“當時吃了不懂技術的虧。”
從那以后,楊秀香暗暗下定決心:要把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上。“我天天跟在人家后面學,跟種子公司的經理聊天,他們說到什么時候要做什么,我就拿本子全部記下來。”楊秀香說?,F在,她已經從水稻制種“門外漢”變成了“土專家”,還掌握了不少產業鏈資源,產業發展真正具備了“造血”功能。
在楊秀香的帶領下,村干部個個成了制種能手。“前兩年,我們每年要花一萬多元請技術指導。去年開始,全是自己干。”廖天順告訴記者。
收割季,村干部們忙得不可開交。有一天晚上,因為農戶誤操作,把烘干機搞癱瘓了,楊秀香趕緊找人搶修,一直忙到凌晨,可天一亮她又下田了。“要連夜修好,要不然人家沒法卸倉、上倉,谷子堆在這里會發芽。”楊秀香不怕自己辛苦,就怕農戶利益受損。
一心撲在村里,就顧不上小家了。楊秀香苦笑著告訴記者,因為太忙了,3歲的小孫女都不愿意跟她親近。記者問她后悔嗎?她說:“既然當了村黨支部書記,就要以大家為重,把村子發展好,帶領老百姓致富。”
從落后村到示范村——傳統村落煥發新生機
在農村,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
“我們一年到頭,就靠種田賺點錢,和普通水稻比,制種每畝多賺3000多元,很劃算。”農戶楊小模告訴記者。脫貧戶馮師傅今年71歲,去年老兩口靠制種賺了5萬元,開心極了,今年又多種了幾畝。他說,只要腿腳還利索,就會繼續制種。
2019年,張楊村農民人均收入不足1.2萬元,2024年已增長到3.08萬元。“老百姓賺錢了,村集體也賺錢了。”楊秀香高興地告訴記者,今年村集體經濟收入有望突破300萬元,“現在出門特別有面子,人家村的人都很羨慕,說我們村搞得這么好。”
“聽說家鄉發展得很好,還建了自己的烘干廠、食品加工廠,我就回來了。”今年3月,“90后”黃葉平不再外出務工,回到張楊村,成了最年輕的村干部?,F在,他一有空就跟著大伙去學制種,打算明年也加入。
如今的張楊村,早已大變樣,進村的水泥路擴寬了,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村里的小祠堂變成鄉風文明大講堂,富起來的村民很少再為雞毛蒜皮的小事慪氣,鄰里關系和睦。落后村成了示范村,前來“取經”的兄弟村絡繹不絕。黨員干部的威信更高了,張楊村黨支部還被評為了撫州市“紅旗黨支部”、江西省鄉村振興模范黨支部。
小村莊里藏著大氣象。在贛鄱大地,那些不起眼的小村莊,正在悄悄搭建屬于自己的大舞臺。隨著產業引擎的激活,鄉村振興將更有力量。
編輯:何山
校對:王小明
復審:全來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