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被動等”到“主動約” 像打的士一樣“打公交”
南昌上演公交“變形記”
來源: 新法治報·贛法云客戶端 | 日期: 2025年10月15日 | 制作: 何山 | 新聞熱線: 0791-86847870
4條軌道交通線路組成骨架、354條地面公交線形成網絡,為南昌660余萬常住居民提供出行服務。其中,3705輛公交車每日輸送50余萬市民完成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的任務。相較今年10月1日軌道交通269.96萬人次的單日運客紀錄,常規公交顯得有些落寞:今年日均客運量僅為2014年的三分之一,約50萬人次,運營成本高企、夜班縮短,在城市擴張中漸顯乏力。
近年來,全國多地掀起公交“瘦身健體”熱潮,南昌也加入其中,開啟了一場公交“變形記”。如今,在南昌街頭,一批紅色新式公交引人注目。它們不僅體型“苗條”,還打破了固定線路的束縛,取消了數字代號,掛起“需求響應式”公交招牌。其介于常規公交與網約車之間,在地鐵站旁自由巡游,以低成本、隨呼隨到的特點,率先在望城、贛江新區、九龍湖等新城區落地。這場讓地面公交“變小、變靈活”的“變形記”,還將向中心城區延伸。

公交“瘦身”更靈活
9月16日,南昌市“需求響應式”公交司機龔俊凱的一天,從7時20分的早高峰開始。從綠地國博公交停車點出發,啟動車載平板電腦,龔俊凱登上了贛A09119D號新能源8座微型公交。
5.9米長的車身亮起了“需求響應式”公交的招牌,內部不再張貼公交線路圖,被平板中的接單系統取而代之。依靠該系統,贛A09119D號微型公交已在九龍湖區域行駛了6000多公里。
龔俊凱不再遵循常規公交的固定線路,而是自由穿梭于電子圍欄劃定的九龍湖區域內,隨乘客需求停靠。通過微信小程序下單,乘客從哪個站點出發,公交就停在哪里。這種新型公交被稱為“網約公交”。“新訂單,尾號××××。”這輛公交剛駛入上饒大道不久,系統便發出提示。在大約2.6公里外的藏瓏大境小區門口,一名女士通過小程序下單,目的地是石鐘山學校。
“送完孩子再去上班。”該女士上車確認手機尾號,牽著孩子上了車。在這輛新開通的公交上,她偶爾還能遇到同行的老師。在小區業主群里,大家紛紛推薦這輛能上門接客的公交:線上選好接客站點和目的地,付款后報手機尾號即可上車,票價2元,1.3米以下兒童免票。憑借“苗條靈活”的車身,這種公交能直達小區門口。在“需求響應式”公交開通前,該女士每日打車接送孩子要花16元左右。
藏瓏大境小區門前2.6公里的青原山路,連接了7個住宅小區,每天早高峰眾多訂單從這里發出。在“需求響應式”公交開通前,這里并無常規公交直達,距離最近的地鐵站有3公里。
南昌城市擴張迅猛,但外圍城區通勤不盡如人意,居民常抱怨公交線路少、班次稀。華東交通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袁亞龍博士將這一現象稱為城市快速擴張中產生的“公交運營盲區”,邊緣城區的低密度客流讓開通常規公交面臨運營成本方面的壓力。據統計,南昌公交每公里成本8元,而車票收入僅1元,每多空駛1公里,無公共效益的虧損就擴大7元。
不同于昂貴笨重的常規公交,“需求響應式”公交可以靈活地進入青原山路附近不影響交通的位置待命,這樣能更快地響應需求,還能搭載多名乘客,減少空駛里程。
在2024年8月開通“需求響應式”公交的望城區域,8輛小巴、125個站點已完全取代原890路、891路的13輛大巴、19個站點。南昌公共交通運輸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運調處處長王小平通過綜合考量人員、車輛及能源等核心成本因素,計算得出虧損成本降低了近50%。
介于常規公交與網約車之間
“方便”“能直達”是九龍湖居民對“需求響應式”公交給出的評價,“等待時長”則是另一個高頻話題。市民陳女士每天早晨從青原山路上“需求響應式”公交站點出發,目的地是南昌西站南廣場的地鐵站。“過去都是愛人開車送我,現在方便多了。”陳女士說,不足的是,等待時間波動較大,有時公交兩分鐘就到,有時小程序顯示的等待時間從5分鐘變成7分鐘、10分鐘,甚至20分鐘。
這種時間波動與系統調度、響應其他乘客有關,司機需兼顧區域內零散、臨時出行需求。九龍湖15平方公里運營區域內設了99個站點,每多響應一次需求,等待時間就要延長5到10分鐘。
“需求響應式”公交在運營中遵循與傳統公交一致的安全管理規范。在城區,駕駛員需將車速控制在40公里/小時以下,途經斑馬線時減速至30公里/小時以下,以保障行車安全。
據今年6月起參與南昌“需求響應式”公交項目評估的袁亞龍介紹,盡管其在叫車方式上與網約車有相似之處,但本質上仍是一項公共服務,在管理和收費上更接近傳統公交。該模式通過算法智能調度,整合閑置運力,動態響應需求,是公交系統在運營成本與市民多元需求之間尋求平衡的創新實踐,讓公交服務可持續。它介于常規公交與網約車之間,雖然比網約車慢,但更集約、經濟,同時比常規公交更靈活。
9月16日這一天,贛A09119D“需求響應式”公交共接31單,37人付費,每單接送時長在20分鐘左右,行駛距離3km左右,車票收入74元。
“需科學論證,有序推廣”
運營一年間,南昌“需求響應式”公交線路已覆蓋九龍湖、望城、贛江新區三個區域72平方公里,累計服務乘客超18萬人次,月均訂單1.8萬單。這場公交“變形記”在邊緣城區的實踐,已取得階段性成果。
然而,傳統公交系統整體轉型仍面臨挑戰。“傳統公交的高光時刻已經遠去,到了不得不變革的時候。”在9月17日南昌公共交通運輸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召開的一場會議現場,王小平如是說。
來自南昌各高校、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紅谷灘區政府相關部門負責人,出租車和網約車司機代表參加了此次會議。大家一起討論在紅谷灘區試運行15輛“需求響應式”公交的可行性。根據王小平的規劃,“需求響應式”公交將首次進入南昌中心城區——紅谷灘核心區,計劃先行覆蓋16平方公里,設287個站點。
若試點成功,這一模式將逐步在全市推廣。為優化算法、提升普及率,南昌公交運輸集團還打算與互聯網公司合作。今年8月開始,袁亞龍陸續走訪了紅谷灘區的6個街道、社區,對居民乘客與網約車司機等進行訪談。他表示,在長江路、珠江路、沙井路、雅苑路、商都路、翠林路、飛虹路、萬象路、江報路、香江路和沁園路共11條道路上,因道路狹窄未設公交,3公里內的出行需求未得到有效滿足,居民對新式公交普遍持歡迎態度。
然而,與空曠的邊緣城區不同,在路網復雜、交通流密集的中心城區,網約車與出租車司機代表提出疑慮:“早晚高峰,常規公交、私家車、網約車、出租車,還有難管理的共享電單車已經擠滿了道路。”政府部門同樣關心,在中心城區復雜路況中,需求密集的“需求響應式”公交站點,能否保障安全。也有專家提出,與互聯網公司合作,如何監督算法,保證公交調度的公益屬性。
“變形”后的“需求響應式”公交能否融入市民出行習慣?“紅谷灘‘需求響應式’公交開通后,面臨的將是供不應求,還是無人問津?”對此,紅谷灘區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需科學論證,有序推廣。”(文/圖 王政 首席記者 王琨)
編輯:何 山
校對:陳衛星
復審:朱 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