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板上繪制紅色治理地圖

鷹潭市余江區畫橋鎮以紅色文化賦能基層治理

來源:  新法治報·贛法云客戶端     |    日期:  2025年10月17日     |    制作:  何山     |    新聞熱線:  0791-86847870

在鷹潭市余江區畫橋鎮,每一塊青石板都承載著紅色記憶。這座小鎮曾是贛東北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全鎮7個行政村,幾乎每家的族譜里都記載著烈士的英名。如今,這里不僅是遠近聞名的革命老區,更以矛盾糾紛化解率98%、警情持續下降的治理成效,成為紅色法治文化滋養基層治理的生動樣本。

開展紅色法治文化宣傳

“情理法”交融傳薪火

畫橋鎮葛家店村的林家塢紅軍征兵處,如今多了一個溫暖的身份——“紅色調解室”。正墻懸掛的連環畫,講述著當地青年踴躍報名參加紅軍的故事,而這面墻,也成了化解鄰里矛盾的“特殊課堂”。

9月8日,葛家店村村民李某與王某因宅基地邊界問題爭執不下,情緒激動時差點動起手。畫橋派出所副所長吳貴龍沒有急于評判對錯,而是將兩人請進祠堂,指著墻上的連環畫緩緩說:“當年林家塢400余人參加紅軍,為革命輸送大量新鮮血液,舍身為大義?,F在咱們為了幾十厘米的地界爭得面紅耳赤,對比先烈們的犧牲,值得嗎?”

話音落下,李某與王某陷入沉默。李某看著連環畫里烈士踴躍參軍的畫面,率先紅了臉:“吳所長說得對,這點小事不該傷了鄰里情分。”王某也隨之表態:“我家愿意往后退半米,按老宅基地的界碑來定。”一場劍拔弩張的糾紛,在紅色故事的感召下,不到半小時便達成和解。

這樣的場景,在畫橋鎮的各革命舊址時常上演。其背后是該鎮獨創的“三紅工作法”在發揮實效:以楊家祠堂、橫山大捷遺址等紅色陣地為調解場所,用本土英烈事跡等“紅色故事”析法明理,靠烈士后代等“紅色傳人”參與糾紛化解。目前,全鎮50余名調解員中,30余人是烈士后代,他們帶著對先烈的敬仰,將“情理法”融入調解全過程。

據統計,今年畫橋鎮通過“三紅工作法”成功化解矛盾糾紛15起,其中98%以上實現案結事了人和,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

紅色基因催生治理新貌

走進畫橋鎮綜治中心,電子屏上滾動的一組數據格外亮眼:2025年以來,全鎮民事糾紛同比下降5%。這組數據的背后,是紅色法治文化與基層治理的深度融合,是從“被動維穩”到“主動服務”的治理理念轉變。

“我們把全鎮22處烈士故居、戰斗遺址等紅色地標,與41個網格精準對接,繪制了一張‘紅色治理地圖’。”畫橋司法所所長柴政指著墻上的地圖介紹,依托這張地圖,該鎮組建了由30余名由烈士后代、老黨員、退役軍人組成的“紅軍后代巡邏隊”,每天穿梭在村落街巷巡視。

巡邏隊的工作,遠不止巡視。去年冬天,隊員們在巡邏時發現獨居老人張大娘家的水管凍裂,屋內地面結了薄冰。隊員們當即分頭行動:有人回家取來工具修理水管,有人燒熱水幫老人擦拭地面,還有人拿出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宣傳冊,用方言給老人講解子女贍養義務、居家安全防護等知識。

“我沒什么文化,專門去聽宣講有點枯燥?,F在巡邏隊邊幫我干活邊講法,我聽得明明白白的。”張大娘的話,道出了畫橋鎮“溫情普法”的實效。

如今,在畫橋鎮,紅色元素已滲透到基層治理的方方面面:村級“紅色法治講堂”每月開講,用烈士故事解讀民法典;“紅色議事會”邀請村民共商村里的大小事,讓民主協商有了“紅色溫度”。

青石板路蜿蜒向前,紅色故事代代相傳。畫橋鎮用實踐證明,當紅色基因與法治精神同頻共振,當革命傳統與治理創新深度融合,基層治理便有了精神支撐與方法路徑。這座鐫刻著紅色記憶的小鎮,正以“紅色引領、法治護航”的新姿態,書寫著鄉村振興的新篇章。(文/圖 江文鳳 記者劉俊辰)

編輯:何 山

校對:衷麗萍

復審:朱 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