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迷網賭設下“殺熟”連環局
高安警方破獲一起跨地區詐騙案 犯罪嫌疑人因無力還債投案自首
來源: 新法治報·贛法云客戶端 | 日期: 2025年10月20日 | 制作: 何山 | 新聞熱線: 0791-86847870
“由于劉某無力償還不斷累積的債務,在債主頻繁催討的壓力下,最終選擇主動投案。”近日,高安市公安局刑偵大隊聯合田南派出所成功破獲一起涉案金額30余萬元的跨地區詐騙案。犯罪嫌疑人劉某因沉迷網絡賭博、債臺高筑,竟將黑手伸向身邊的同學、發小乃至生意伙伴。他以“高傭金”為誘餌,通過“線上代購、線下轉賣”的模式,誘騙23名親友參與其中。
“這從一開始就注定虧本的‘生意’,最終演變成一個越滾越大的債務雪球,將所有信任他的人拖入深淵。”高安市公安局刑偵大隊民警劉幸運向記者介紹了案件始末。

忽悠親友輕松賺“傭金”
“幫我用某東白條在網上借款買一部手機,我給你600元至1000元報酬,分期還款我全包。”當劉某向親朋好友拋出這個看似“雙贏”的合作方案時,他們沒多想就答應了。在他們看來,不過是動動手指幫朋友周轉一下,還能輕松賺一筆“傭金”,何樂不為?殊不知,這是劉某精心設下的騙局。
記者了解到,劉某的套路是誘使被害人通過某東白條等信貸平臺購買價值上萬元的新手機或高檔白酒,收貨地址則填寫自己家。貨一到手,他便迅速通過線下渠道低價出售變現。
“比如一部手機原價1萬元出頭,他轉手可能只賣9000多元,光這一單就虧700元至800元;再加上承諾給對方600元到1000元報酬,每單實際虧損接近2000元。”劉幸運向記者算了一筆賬,“這種模式從一開始就注定血本無歸。”
既然明擺著虧錢,劉某為何還要鋌而走險?面對記者的疑問,劉幸運表示:“劉某當時只有一個還債的念頭,早已顧不上盈虧,只想盡快拿到現金,用新騙來的錢填補舊債的窟窿。”
從“正經生意”到“連環騙局”
事實上,劉某的這套操作并非憑空捏造。據其交代,他此前曾有過一段“正經”的生意經歷。
2024年4月之前,劉某與一名叫陳某的合作伙伴,利用某電商平臺“百億補貼”活動,低價購入手機,再轉售至線下市場,從中賺取差價。劉幸運介紹:“那時候他們確實在做正經生意。”然而,合作結束后,劉某逐漸游手好閑、揮霍無度,很快陷入網貸泥潭。到2024年8月,已欠下20余萬元賭債且無力償還的劉某,想起了昔日的“生意模式”,并將其“改造”為一套詐騙手段。
劉某騙得手機或白酒后,一部分用于償還賭債,另一部分則用于支付傭金及前幾期某東白條的還款,以此維持騙局的表面可信度。但這種“拆東墻補西墻”的做法終究難以為繼。
“他騙了一個人,還了上個人的借款,就等于欠了這個人的錢;接著再找第二個人,用同樣的方式套錢去還上一個人……債務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劉幸運表示,更糟的是,劉某并未收手,反而將部分騙到的錢再次投入網絡賭博,妄圖“翻本”上岸。然而,他不僅一分未贏,反而越陷越深。
被透支的信任
據悉,劉某的作案對象幾乎全是身邊的熟人。他最初從同學和同村發小下手,利用彼此的情誼與信任,屢屢得手。得逞后,他更唆使這些已上鉤的人向身邊朋友“推薦”合作機會,致使騙局迅速擴散,從高安蔓延至景德鎮、新余,甚至波及在甘肅蘭州務工的同鄉。
為穩住被害者、延長騙局周期,劉某在初期刻意營造“守信”假象。“他一開始會陸續幫他們還款,比如每月按時還一點某東白條的分期。”劉幸運表示,正是這種“履約”行為,讓被害者對他深信不疑。
隨著債務窟窿持續擴大,劉某又將目標轉向昔日生意伙伴陳某。今年8月,劉某主動聯系陳某,謊稱希望繼續合作手機生意。礙于過往的合作經歷和同鄉情誼,陳某對其深信不疑。“他們之前確實有合作,又是同一個鄉鎮的,信任基礎很強,陳某聽后立馬轉賬給他。”劉幸運說。
在8月12日至19日短短一周內,陳某陸續將16萬元轉入劉某賬戶。然而,這筆錢并未用于采購手機,而是被劉某第一時間用于償還個人賭債。直到遲遲未見貨物與收益,且無法聯系上劉某,陳某才意識到自己被騙。
在崩潰邊緣選擇自首
最終,催債電話和信息如潮水般涌來,劉某應接不暇。
“每天都有很多人聯系我,追問什么時候能還錢,因為還款期限已經到了。”巨大的心理壓力讓劉某幾近崩潰。壓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出現在他投案自首的前一晚。此時,他所騙取的金額已累計超過30萬元。
據悉,當晚有兩名同村人上門討債,雙方發生激烈爭執,最終報警處理。正是這場沖突,讓劉某徹底意識到自己已無路可退。9月16日,他主動前往田南派出所投案自首。
目前,犯罪嫌疑人劉某因涉嫌詐騙罪已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進一步偵辦中。民警將深入核查案件細節,逐一聯系被害人,并全力開展追贓挽損工作。
談及劉某可能面臨的法律責任,劉幸運表示:“被騙款項原則上仍需退還。但考慮到他本人及家庭經濟狀況較為困難,若無法償還且得不到被害人諒解,其量刑可能會相應加重。”
民警提醒廣大市民:務必警惕以“高回報”“賺快錢”為噱頭的投資或合作項目,尤其是當對方是熟人時,更應保持理性判斷。切勿因顧及情面或貪圖小利,將個人信用與資金置于高風險之中。(文/ 王穎娜 首席記者龔辰欣)
編輯:何 山
校對:陳衛星
復審:全來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