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實踐聚合力 法治文化潤贛鄱

全省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推進會交流發言集萃

來源:  新法治報·贛法云客戶端     |    日期:  2025年10月22日     |    制作:  何山     |    新聞熱線:  0791-86847870
10月16日,省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推進會在南昌召開

江西以品牌引領、非遺融合、陣地筑基、紅色傳承、古訓賦能等多元路徑推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成效顯著,10月16日,全省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推進會在南昌召開,撫州市、九江市、鷹潭市、贛州市、上饒市婺源縣在會上作交流發言,分享各地立足特色、創新實踐的鮮活經驗。

撫州:

唱響“奉法撫民·揚德潤州”品牌

撫州市以“奉法撫民·揚德潤州”普法品牌為核心,突出“三創”理念打造特色普法體系。創設“法仔”“夢囡”卡通形象及表情包,還有53處“有法幫你”打卡點增強辨識度;創新融合厚植底蘊,開展“非遺+普法”實踐,創作白滸窯、蛋雕等非遺法治作品50余個,采茶戲、孟戲等法治節目23個;創建平臺擴大傳播,推出《撫“周”說法》欄目,84期節目觀看量超800萬人次,獲“贛法云”等平臺轉載。

圍繞“三化”方案拓展法治文化新形態。體系化建陣地,將法治陣地納入城鄉規劃,建成法治公園17個、法治廣場22個、法治陣地1300余處,12處獲評省級法治宣傳教育基地,2處為省級青少年基地;本土化育元素,實施“四色”建設,依托紅色資源、景區、古村及示范村,打造紅色、生態綠、古色法治陣地及1000余個“司法藍”法治櫥窗;多元化強功能,臨川區定期開展法治活動助力街區建設,金溪縣建“本心”反邪教工作室,宜黃縣設“法治超市”“外賣普法驛站”服務新業態群體。

探索“三全”模式推動惠民實效。全市域征集作品,舉辦兩屆法治文化活動,創作動漫、微電影等200余部,《三十一》獲司法部微視頻大賽一等獎;全媒體宣傳覆蓋,通過抖音直播、鄉村“大喇叭”及普法快板、戲曲等開展文藝巡演80余場次;全要素參與服務,培養“法律明白人”近5.7萬人,免費服務66萬人次,推出“法仔”AI機器人及“法進萬家”服務群。

九江:

非遺刻法魂

文脈潤民心

九江市以“非遺+法治”普法品牌建設為抓手,推動法治文化建設走深走實。

聚力擘畫“一縣一品”藍圖,與市文廣旅局聯動提煉非遺普法要素,以剪紙、布貼畫等靜態美術類項目啟動試點;召開非遺法治作品展示交流會,推動普法人員與非遺傳承人同臺展演、互學互鑒;明確“一縣一品”目標并寫入市委全面深化改革決定,從改革層面推動全域品牌建設。

突出“內容為王”動靜融合,形成“一縣至少一品牌”格局,運用竹編、漆扇等靜態載體及西河戲、采茶戲等動態載體共22類,創作作品200余個;2024年以來,聚焦法治主題打磨曲藝類作品,新增精品13部,其中2部鼓書分獲全省學法用法微視頻二、三等獎,2部西河戲被《焦點訪談》等央視欄目報道;從市級以上非遺傳承人中遴選培養“法律明白人”26人,通過法治與文藝雙培訓提升創作效能。

深化“流量變現”惠民實效,近三年開展融合活動300余場次,如憲法宣傳周非遺法治展區、網絡普法展演等,線上線下吸引觀眾超1000萬人次;推動展演走進農村、社區,13個縣(市、區)同步開展特色普法活動;在30余所學校開設法治剪紙、盤紙等非遺普法課,創作《西河娃娃唱普法》等作品進校園,結合國家安全教育日等節點開展“巧手剪法治”等主題活動,深受青少年喜愛。

鷹潭:

構建法治文化

建設“三大陣地”

鷹潭市以構建“實體、網絡、品牌”三大陣地為抓手,推動法治文化建設形成“全域一品牌、一區一特色”新格局。

實體陣地全域覆蓋,將法治陣地納入國土空間規劃和公共文化體系,構建“市—區—鄉—村”四級網絡,推進“一區一品”工程:貴溪實現中學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全覆蓋,余江實現行政村法治廣場全覆蓋,月湖區實現“一社區一法治景觀”。2021年以來累計投資2000余萬元,建成綜合性法治公園8座、專業主題公園12個、教育場館21處、青少年基地35處、小微陣地300余處,繪制成法治資源電子地圖實現“一圖盡覽”。

網絡陣地有聲有色,打造“報、網、端、微、屏”全媒體矩陣,開設廣播電視法治節目及“領導干部法治訪談”等10余個專欄。聯合新法治報社建成“一網兩微”新媒體矩陣,整合200余個政務賬號,“法治鷹潭網”獲評“全省司法行政系統十佳政務新媒體”。培育“馬法官講堂”抖音品牌,制作短視頻200余期、瀏覽量破3000萬人次;“向陽花直播課堂”惠及婦女兒童20萬人次;“法治鷹潭”小程序用戶超20萬。建成全省首個微短劇影視基地,創作《錯位辯護》等作品播放量超800萬次,公共視聽屏實現法治廣告“隨處可見”。

品牌陣地有為有位,打造“學法旅游看鷹潭”品牌,舉辦“學法送票游江西”活動;建成紅色法治文化館和研學基地,年接待游客超20萬人次。推出“銅與法”“道與法”等“法治+非遺”產品,“法治文藝輕騎兵”巡演鄉鎮全覆蓋并入圍“新時代江西十大法治實踐”提名。融合基層治理形成“逢四說事”“余江大嫂”等品牌,辦事依法、遇事找法風尚漸成主流。

贛州:

紅色法治“寶庫”

賦能贛南振興

贛州以紅色法治文化傳承為核心,推動保護、宣傳與轉化深度融合。

系統保護筑牢根基:立法先行,2019年率先出臺《贛州市革命遺址保護條例》,明確非國有革命遺址政府修繕責任,革命遺址保存率從14.06%升至62.33%,瑞金紅井舊址群等紅色法治遺存得到完整保留;機制護航,將“傳承紅色基因 弘揚法治文化”寫入法治建設規劃,強化紅色項目行政合法性審查;深化研究,開展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司法行政史研究,專著《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司法行政史》納入中宣部重大選題,《中央蘇區法律文本整理匯編》列入中央依法治國辦出版方案。

宣傳浸潤紅色文化:建強實體陣地,建成“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法制建設紀念館”等精品展館,1個國家級、9個省級法治宣傳教育基地及27個縣(市、區)紅色法治陣地形成蘇區覆蓋集群;融入紅色旅游,納入“紅色搖籃·革命贛南”精品線路,司法人民委員部舊址群年訪客達200萬人次;創新傳播形式,推出《長征第一渡》等力作,試點紅色法治直播,組織律師、學生現場講紅色法治故事。

成果轉化惠民賦能:深化基層治理,打造“客家矛盾客家調”“打鐵佬”等調解品牌,建成全國首個跨省市(贛州-深圳)社區矯正協作平臺;護航經濟發展,推行企業“安靜生產期”制度,2024年通過行政執法減免責“四張清單”為企業減免罰款1.32億元,行政復議窗口避免經營主體損失2100余萬元;法治為民提質,出臺《贛南臍橙保護條例》等14部地方性法規,開展“有法幫你”服務,發展涉外法治。

婺源:

以古訓潤心強治理用文化賦能促振興

婺源縣李坑村作為朱熹故鄉,傳承《朱子家訓》“德法兼治”智慧,實現從“亂”到“治”的蝶變,獲評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年均接待游客70萬人次,旅游收益2500萬元,村民人均收入從3000元增至3.5萬元。

以村規民約立德,促傳統落地。2017年景區因亂象關停后,村“兩委”牽頭成立村民理事會、道德評議會,經村民代表大會表決形成涵蓋河流管理、農民建房等22條村規民約。在明清申明亭張貼村規民約及“紅黑榜”,紅榜表揚先進、黑榜通報違規,村民互督互提醒,不文明現象銳減,環境顯著改善。

以家風家訓養德,煥文化生機。開展“立家訓、曬家風、家訓掛廳堂”活動,引導村民結合朱子文化提煉“勤勞守法”“鄰里團結”等家訓,收錄村史館成文化財富。評選“最美家庭”“孝老愛親”等八類“李坑印象”先進代表,以榜樣帶動美德融入日常。建村史館展示傳承,定期舉辦家風講座、志愿服務,豐富精神生活,提升村民道德文明素養。

以文化陣地促德,讓潤物無聲。打造法治文化廣場,設宣傳欄、顯示屏及法治文化牌;在“法律明白林”每棵樹掛法規二維碼,掃碼即可學法。法治長廊展示16戶“李坑印象”先進事跡,德治長廊設儒家十德及典故,警示以德治村。自2019年開設德法講堂,結合傳統倫理解讀法律;駐村干警、法律顧問深入田間地頭普法,讓法治文化潛移默化走進人民心中。(文/淦丹丹 圖/江西省司法廳提供)

編輯:何 山

復審:全來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