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詐App亟須全鏈條治理

本報邀請民警和專家剖析治理路徑 助力守護群眾“錢袋子”

來源:  新法治報·贛法云客戶端     |    日期:  2025年10月23日     |    制作:  何山     |    新聞熱線:  0791-86847870

靖安縣的李某輕信“炒股導師”被騙200余萬元,萬安縣的匡某因虛假駕考App損失61萬余元,吉安市的彭某被“充值返現”App誘騙16萬余元……近年來,電信網絡詐騙手段不斷迭代,涉及App的詐騙案例屢見不鮮。

據相關數據顯示,國家網信辦反詐中心早在2022年就排查打擊仿冒App4.2萬個,并納入國家涉詐黑樣本庫。

近日,新法治報邀請民警和專家剖析涉詐App治理路徑,探討打擊治理電信網絡詐騙的有效舉措。

漫畫/劉晨陽

涉詐App已形成完整產業鏈

2024年12月,靖安縣居民李某掉入了“投資理財”陷阱。李某被誘導加入一個QQ群,“炒股導師”與群友刻意營造“人人能賺大錢”的氛圍,進一步誘導其下載名為“某大機構金陽光”的App。

靖安縣公安局刑偵大隊民警鄒晨宇介紹,該App實為詐騙分子仿冒的平臺,所有資金數據、盈利參數均由詐騙分子操控。短短半個月,李某被騙走200余萬元。

此類涉詐App極具迷惑性:“抖音會議”App模仿正規平臺界面,誘導用戶開啟屏幕共享以竊取信息;兼職刷單平臺MMN以“數據修復”“信譽分恢復”為借口,故意阻礙用戶提現,形成“延遲詐騙”模式。

“涉詐App已形成完整產業鏈。”峽江縣公安局刑偵大隊反詐中隊民警吳聰表示,涉詐App團伙中“金主”(掌控資金)、技術組(開發App)、話務組(話術誘導)、取款組(轉移資金)等分工明確。近期,峽江縣居民婁先生遭遇的機票改簽詐騙案便具有典型性。婁先生接到詐騙電話后,被誘導下載不明App并開啟屏幕共享,其個人信息與銀行卡號、支付密碼、驗證碼等關鍵信息遭竊取,賬戶內15萬余元被轉走。所幸民警迅速出擊,為其挽回12.1萬元損失。

吳聰表示,現行電詐治理體系面臨雙重挑戰,首先是法律滯后性,當前電信網絡詐騙的法律規制以“數額標準”為核心,3000元以上方可立案,涉詐App常通過“小額多次”規避。不過,依據《關于辦理電信網絡詐騙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多次詐騙的累計金額可以構成犯罪并立案。其次是技術壁壘,電子證據易篡改、虛擬身份難追溯、跨域數據互通不暢,影響打擊效率。

平臺‌審核不嚴暴露監管漏洞

電信網絡詐騙高發,危害群眾財產安全。打擊治理電詐面臨偵查取證、追贓挽損、行業監管等方面的難點。

在偵查取證層面,公安機關積極探索技術反制手段。依托國家反詐中心App,實現詐騙電話實時標注,結合AI算法分析用戶行為特征,精準預警潛在受害者。用戶接打陌生電話時,手機屏幕會彈出“快遞外賣”“廣告推銷”“涉嫌詐騙”等標簽,可一鍵攔截可疑號碼。

“我們通過深度分析詐騙話術與用戶心理,構建了動態預警模型。”吉安市公安局刑偵支隊民警楊帆介紹。同時,警方強化跨區域協作,推動銀行、通信、互聯網企業聯動,建立涉詐資金快速止付機制,打破信息壁壘,提升預警響應效率。

追贓挽損是群眾最關切的問題,實際操作卻困難重重。“贓款到賬后,詐騙分子會將資金從一級賬戶轉至二級、三級賬戶,通過多環節洗白,追回難度大。”鄒晨宇介紹。

涉詐App獲審批上架,暴露了行業監管漏洞。平臺‌審核機制存在技術局限性,‌應用商店的審核主要依賴自動化檢測和人工抽查,涉詐App常采用一些手段規避審核,如高仿界面,使用相似圖標和名稱,上架時提交合規版本,后續植入詐騙功能,或者初期以正常功能通過審核,后續通過客服誘導用戶轉賬或充值。‌同時,相關平臺存在‌審核標準執行不嚴問題。

近年來,黑產技術不斷升級。‌如利用‌“馬甲包”策略‌,同一詐騙團隊開發多個相似App,單個被下架后迅速更換馬甲重新上架,而對App的封控需要層層審批報備,封完一個還有數個。‌

根據反電信網絡詐騙法規定,電信運營商需落實電話用戶實名制,及時封堵涉詐域名和網站。然而,部分運營商對高風險號碼監控不到位。部分第三方支付平臺監測異常交易行為的能力不足,存在監管短板。

2024年9月1日,萬安縣居民歐陽某的遭遇印證了這一問題。他通過抖音直播間購買直播帶貨課程后,被誘導下載名為“Amatok”的App,并通過QQ郵箱注冊“柚子百貨”App。在App內接單提貨后,歐陽某獲得了收益,但無法提現,最終被騙208529元。經查,詐騙分子利用虛擬貨幣交易、第三方支付平臺及空殼公司賬戶轉移資金,隱蔽性強,追查難度大。

專家:多方聯動構建全鏈條治理體系

在數字化浪潮中,電信網絡詐騙已演變為威脅公眾財產安全與社會穩定的重大隱患。

曾任公安部國家反詐大數據平臺及國家反詐中心App項目主要負責人的南昌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金融系主任邢凱指出,優化反詐教育體系是筑牢全民反詐防線的核心路徑,多元化反詐宣傳雖短期提升了公眾認知,但存在長效防詐能力弱、精準覆蓋不足、評估機制缺失等問題,制約著反詐教育實效。

邢凱提出了“開發情景式教育材料與趣味測試題庫”的技術賦能方案:融入“眼動儀+反詐”智能教育工具,構建“以一本數字教材《電信網絡詐騙原理與防范》為基礎、一門通識課程《識騙有道——破解電信網絡詐騙的秘密》為核心、N類詐騙題庫為應用,深度融合‘反詐GPT智能助手’提供實時問答、案例剖析與個性化學習引導”的智能化培養模式。該模式通過模擬詐騙場景檢驗知識掌握度,既能優化教育策略,又能激發群眾自主提升防詐能力的動力。記者了解到,這一方案已在南昌大學開展實驗驗證。

江西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黃華生建議從三方面完善治理涉詐App制度:細化詐騙數額標準,明確“累計計算”的操作規范,降低小額詐騙立案門檻;增設“技術中立”條款,要求App開發者履行身份核驗、異常行為預警等義務;完善跨境電子數據取證條款,推動建立跨國電子證據綠色通道。

黃華生認為,治理涉詐App是系統工程,需要立法、執法、司法與社會協同發力。他表示,通過強化技術反制、深化多方聯動合作、推動行業自律,構建“事前預防、事中攔截、事后追責”的全鏈條治理體系,方能筑牢反詐防線,守好群眾“錢袋子”。(文/傅斯瑤 記者程呈)

編輯:何 山

校對:陳衛星

復審:全來龍